昨天发了篇文章,叫《1948年,毛主席从粟裕发来的电报里觉察到不妙,忙让陈毅赶回华野》。文章里提到,毛主席和陈毅在陕北杨家沟商量了个计划,打算让粟裕带着叶、王、陶三个纵队渡江南下。这个计划在1948年1月26日以“绝密”电报的形式发给了在华东前线的粟裕。到了2月2日,毛主席还亲自写了个命令,任命陈毅为东南野战军的司令员兼政委,粟裕则是副司令员兼副政委,正式敲定了渡江南进的战略方针。不过,粟裕觉得江南那边困难重重,更想在江北打敌人。
关于如何在江北地区实施战略进攻,他于1948年1月22日向中央军委及刘伯承、邓小平发送了一封重要的电报,即著名的“子养电”。
4月18日那天,他亲自给中工委和中央军委发了一封长电报,大概3000字左右。他在电报里重点提了刘邓、陈谢和陈粟这三支主力部队,认为只要他们在中原黄淮地区集中力量打几场大仗,多消灭些敌人,整个战局就能翻盘。
从1月22日发出"子养电"开始,这已经是粟裕第三次通过长篇电文表达对毛主席决策的不同意见了。每次他都是通过电报这种正式渠道,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立场。这种连续三次的反对,在当时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,反映出粟裕在军事决策上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。虽然他对毛主席的决策持不同看法,但每次都是通过正规途径提出,体现了党内民主讨论的原则。这一系列事件也凸显了当时党内对重大决策的讨论氛围,以及粟裕在军事战略方面的坚持。
面对粟裕提出的方案,毛主席开始重新思考原定的南进渡江策略。他多次深入分析、仔细琢磨、反复验证粟裕的建议,权衡其中的利弊得失。经过一番慎重考虑,毛主席决定对这个重要军事决策进行重新评估,以确保最终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。
一开始,毛主席分析战场形势时发现,国民党在中原地区部署了重兵,总共集结了25个整编师,相当于57个旅的兵力,规模相当庞大。更重要的是,中原地区地势平坦,国民党军队又掌握了铁路和公路运输的优势,机动性很强。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想要在中原地区打一场大规模歼灭战,难度确实不小。这些客观条件让毛主席觉得,在这个区域展开大规模作战,对我们来说并不太有利。
1947年10月3日,他给陈粟和刘邓各发了一封电报,指示陈粟部接下来一两个月内要避免大规模战斗,专注于小规模作战。同年12月9日,他又发了一封电报,提出华野当前更适合进行中等规模的战斗。到了1948年1月28日,他在《南线三军三个月的作战方针》中再次强调,陈粟和刘邓的部队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,应该分散行动,多休息,主要进行小规模战斗。
要是咱们再来一次刘邓大军那种大别山式的突击,直接杀到江南去,肯定能逼得敌人重新调整中原的兵力。让粟裕带着三个纵队过去,估计能引走敌人20到30个旅回防江南。这么一来,三个月后咱们南北夹击,很可能就能打一场大歼灭战,整个中原的战局肯定会因此大变样。
4月18日,粟裕在电报中分析,虽然桂系等国民党嫡系部队对刘邓构成重大威胁,但未必会撤回江南。然而,他们在中原的防线已经出现漏洞。目前,我们的三支野战军总兵力已达30万,完全可以依托解放区,在黄河南岸至淮河北岸之间展开大规模歼灭战。
粟裕的劝说让毛主席改变了主意。
不过这事儿可不小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
1948年4月13日,毛主席从原来的驻地搬到了晋察冀军区的大本营——河北省阜平县的城南庄。在仔细思考后,他觉得有必要让粟裕和陈毅两位将领来城南庄一趟,当面讨论一下接下来作战计划的具体安排。
关于毛泽东与粟裕在城南庄的会面情况,在多年前的一篇文章《毛主席和粟裕阔别多时,见面后第一句话:好大胆,为何抗命不遵?》中已经详细描述,这里就不再重复了。
粟裕出席了毛主席在城南庄召集的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。这次会议是毛主席亲自主持的,地点设在城南庄,粟裕作为参会人员之一参与了会议讨论。这次会议是中央书记处的扩大会议,级别较高,参与人员除了书记处成员外,还有其他相关人员。粟裕作为重要军事将领,参加了这次重要的中央会议。会议期间,粟裕与其他与会人员一起,在毛主席的主持下,就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。这次会议是粟裕军事生涯中的重要时刻,也是党中央在城南庄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。
这次会议主要围绕三个核心议题展开:首先,探讨如何将战火蔓延到蒋介石控制的区域;其次,研究如何推动经济发展,缓解民众的生活压力;最后,商议如何消除混乱无序的局面,加强纪律性。
在5月2日的会议上,粟裕详细剖析了国民党在中原部署的四个主力军的现状,并深入阐述了中原解放区集中兵力进行大规模作战的诸多优势。他言辞流利,观点鲜明,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五位领导经过商议,采纳了粟裕的建议。他们决定保持原定战略方向,但调整具体部署:华东野战军的三个纵队先不急着过江,而是留在江北,集中力量打几场大规模歼灭战。等这些战斗结束后,再考虑渡江南下。这个方案既坚持了既定方针,又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了灵活调整,为后续作战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。
粟裕对中央领导层那种善于听取意见的作风感触很深。到了晚年,他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这样写道,言辞间充满了感情:
中央领导们始终坚持实事求是,特别尊重一线指挥员的建议,这种工作方式让我深受触动,也学到了很多。他们不搞空架子,而是脚踏实地,认真听取基层声音,这种务实的态度让我印象深刻。
为了缓解中原局人手不足的局面,同时也为了给粟裕在战场上更多的决策自由和施展才华的机会,毛主席做出了一个重要安排。他让陈毅到中原局任职,同时任命粟裕暂时接管华东野战军,担任代理司令员和代理政治委员的双重职务。这样一来,既解决了中原局的人员问题,又确保了华东野战军的指挥体系能够顺利运转,为后续的军事行动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5月5日,毛主席通过中央军委给刘伯承、邓小平和华东局发了一封电报。电报里说,粟裕兵团(包括一、四、六纵)现在的主要任务不是马上过江,而是为过江做准备工作。具体来说,要在四到八个月的时间里,以消灭五军等部队的五六个到十一二个正规旅为目标,为后续的渡江行动打好基础。
毛主席同意华野三个纵队暂时不渡江南下,但这有个前提:他们得在半年内干掉国民党第5军等部队,数量在五六个到十一二个正规旅之间。这个条件说白了,就是让华野在短期内给国民党来个狠的,让他们元气大伤。这样一来,既给了华野时间准备,又能有效削弱敌人力量,一举两得。说白了,毛主席这是在给华野下任务,让他们抓紧时间,别光顾着休整,得尽快把敌人给收拾了。
5月21日,毛主席在《军委关于华东野战军夏季作战目标的指示》中再次强调,粟裕应将歼灭五军作为夏季作战的核心任务。
5月22日,毛主席在发给刘邓并转告陈粟的电报中再次强调:
夏天打仗的关键,就是大伙儿得一起帮粟裕的部队干掉五军。他在电报里特别强调了这事的重要性——只要五军一完蛋,咱们就能集中火力收拾十八军。要是这两支部队都被消灭了,中原这块儿的战局就稳了,后面的事儿就好办了。
粟裕在他的回忆录里提到:
邱清泉的第5军是国民党五大王牌部队之一。之前在多篇文章里聊过这支部队,比如《宋时轮为何在曲阜会议上撂挑子?只因在梁山阻击战中背过了一次锅》和《粟裕在分兵后打了四场败仗,前两场很著名,后两场军史上几乎不提》。这支部队装备特别好,全是美国货,打了不少投机取巧的仗,基本没吃过亏,所以特别狂,思想也特别反动。
华野的战士们一听说毛主席亲自下令要消灭这个目标,个个都兴奋得不得了,士气瞬间高涨。大家纷纷表示要全力以赴,坚决完成任务。这种高涨的情绪在部队里迅速蔓延,每个人都摩拳擦掌,准备大干一场。
粟裕心里明白,要是能把这支国民党的精锐部队给灭了,那可就相当于给蒋介石狠狠来了个重击。这可不是小事,不光中原的局势会大变样,整个中国的局面都会跟着起变化。说白了,这仗要是打赢了,蒋介石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。
不过,要是咱们急着跟第5军干一仗,中原这地方的地形对咱可不友好。咱们的主力还没全到齐,打援的人手也不够。再说,第5军可是蒋介石的心头肉,他肯定会拼死相救。这么一来,咱们反倒可能把自己给坑了。
粟裕在制定消灭整编第5军的计划时,准备了五个不同的打法。第一个方案是让3纵和8纵假装攻打商丘,引诱第5军回来救援,然后在他们移动时把他们干掉。第二个方案是派3纵和8纵的一部分兵力假装进攻开封,通过包围城市吸引援军,然后消灭他们。第三个方案是用两广纵队和冀鲁豫独立旅的五个团去攻打金乡,找机会把他们分割包围。第四个方案是让11纵、独立旅和骑兵团逼近徐州,等他们向东支援时制造战机。最后一个方案是用11纵、独立旅和特纵的一部分兵力攻打济宁,让他们误以为我们要进攻济南,等他们放松警惕时突然发起攻击。
他还偷偷搞了个备用计划,打算先攻打开封,再收拾援军。不过这个方案他没往上汇报。说白了,就是留了一手,但没告诉上面。这个计划他藏得挺深,就自己知道,连个风声都没漏。
刘祥顺当时是秘书,他好奇地问:“你为啥不往上汇报?”对方慢悠悠地回了一句:“我已经连续三次反对中央让三个纵队过江的决定了,总不能一直跟上面唱反调吧。”
事实证明,粟裕提前准备的这套应急计划确实派上了大用场。
(未完待续,明天再细说开封战役)
大财配资-炒股配资论坛-上海配资知识网-股票配资平台代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